如何禅净双修?如何识空性,破空性

问:如何禅净双修?如何识空性,破空性?修心很重要,而无心可安,识心亦无,法亦无法,如何依法修行?《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说,提到读此一卷经,即为读诵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经典,是否包含净土五经?

大安法师答:禅净双修,永明延寿大师所示现的就是禅净双修。但从他《四料简》来看,他还是提倡我们专修净土。禅和净,你真的双修,你还真不知道怎么下手。那一般的后来的禅宗都是参话头,比如他就说“念佛是谁”。参话头有个前提,必须要起疑情。疑情起出来之后,这个话头才横在心里,念兹在兹,如猫捕鼠,如鸡孵卵,这样就是能够截断妄想流。

忽然有个机缘,打个转身,就把这个分别识给它截断,灵光独耀,亲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这个说起来可以这样说,做起来太难。所以,这个时代的众生还是根据自己的特点,就是一门深入,老实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名号也就一法具足一切法。阿弥陀佛的名号是什么?是佛心。禅者,就是佛心。于是这句六字洪名是佛心,里面就是有禅,“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所以,你只要老实念佛,安立在佛的名号当中,就是在修禅。

所以,古人说,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你身已经在西安的那个皇宫的含元殿里面了,你还去问长安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呢?就是这个意思。

那对于空性的把握,你就是要提起觉照、智慧的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作如梦观,一切现象界的行为造作,事业、家庭都是在做梦,虽然有这个梦境,但是无真实可言。你把如梦观、如幻观,观照清楚,你心就比较洒脱,就不会那么计较,就不会那么执著,就不会那么情绪化,就不会那么要死要活的。

那当下这个心怎么安呢?你谈心,无心可安。无心可安,你还有一个你的妄心。当然要体认真、妄二心,但我们现在起作用的都是妄心,都是无始劫以来对六尘缘影的攀缘之心。这个心很难破。但是,妄心的当下,体味它的真如自性,这妄心表现为心意识。那心意识里面这个八识心王,那你要转八识为四智。这要经过修道的艰苦卓越的这个断惑证真的过程,所以这不是认知层面信解了,但是你烦恼还在那里。

有人说,我能看得破,就是放不下,那你放不下说明你没有真看破。但有时候看破了一点还真的放不下,说这个事情都是梦幻泡影,但这个梦、这个境界现前,你还真的就会执著。你天天念梦幻泡影,别人赞叹你一句,啊,你很有修行,你长得很庄严。很高兴。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愚蠢,怎么像猪一样啊?你马上就,脸就拉长了,甚至勃然大怒了。这是无量劫以来的烦恼习气,不是说你想马上就能够放下,就放得下的。你就是证到阿罗汉果,他还有习气。

所以那怎么办呢?你先不要谈玄说妙。净土法门就是很平实地从事相上入手,你就是把心安立在弥陀名号上,念念都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管它是空啊、有啊,我也不理解,我就颛蒙念佛,我就是业力凡夫,我就一心靠倒阿弥陀佛,只有阿弥陀佛能救我,非常质朴的信仰。然后你就念念念……,你真的念得数量很多,念得越来越清净,念得能念和所念渐渐地融为一体,那么很多事情你就明白了,很多烦恼就在这过程当中消解了,这叫暗合道妙,巧入无生。颛蒙念佛,老实念佛,死心念佛,莫换题目,你就这么做,事相上这么做,先不要谈得太高妙。法亦无法,如何依法修行?法亦无法,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那还是要依“南无阿弥陀佛”的这个法来修行,就好。

那一切经典的赞叹,一法具足一切法,一个经典具足一切经典,主伴圆融,这是大乘圆教的理念。当你说读这一卷经具足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经典,那么也同样的,你念《阿弥陀经》,念《无量寿经》,也具足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说的经典。他都是平等法。当以一种法为主的时候,其他的经典就为伴,主伴圆融,他可以法法为主,法法为伴的。所以,你就不会搞得格格不入。这部经是第一,那我这个经就第二了?那谁也不想做老二,都想做老一,是吧?那在这个场合,这部经为第一;在那个场合,那部经就为第一,这不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