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视自我,清楚专注地活在当下

午后的阳光穿透深色窗帘,投射在云来寺的会客桌上,照映着许洁溪师姐盈满笑意的脸庞。第一次与她面对面,很熟悉却有点陌生。熟悉于她经常出现在云来寺担任各项义工工作,陌生的是这位义工师姐与法鼓山有着什么样的因缘。

谈起与法鼓山的故事,洁溪师姐娓娓述说着一段多年前的往事。“五十岁之前,我信仰的是基督教。由于我的曾祖父是基督徒,因此我的祖父、父亲,乃至我的兄弟姊妹也都是基督徒。”过去,对于宗教并没有特别的认知,做礼拜、唱圣歌是从小就参与的活动,习以为常。但是,随着年岁增长,她开始探索生命的意义,便想藉由宗教来寻找答案。

洁溪师姐深信宗教皆劝人为善,只是觉得自己的生命若有所缺,她渴望着找到正确的解答。于是,尝试着参与其他宗教的活动,希望透过不同的信仰发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然而,却一无所获。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洁溪师姐在联合报的副刊看到圣严师父《方外看红尘》的专栏文章,心想这位法师怎么谈论的都是日常生活中发生的琐事,而不是深奥的佛经呢?于是,找来了师父的著作《枯木开花》与《正信的佛教》两本书,仔细阅读之后,才渐渐了解原来佛法是用在日常生活的行住坐卧间,也明白了师父弘扬佛法的悲愿是来自于“佛法这么好,了解的人这么少,误解的人那么多”。

无独有偶地,朋友知道她心中对生命的疑惑,建议她不妨到农禅寺走走。2004年,洁溪师姐第一次来到农禅寺,并且巧遇圣严师父。“当时见到师父,总觉得好像见到自己的长辈。师父是那么地随和亲切。”回想多年前的情景,洁溪师姐内心的感动自然流露于脸庞。

此后,洁溪师姐便开始护持法鼓山,参与农禅寺的活动,并于次年皈依三宝,加入义工的行列,其后更受了菩萨戒。现已退休的她,有更多的时间可以奉献,于是那里需要帮助,她总是义不容辞地前往,有时见她端坐电脑前当一位打字义工,有时又看她埋首文件堆中帮忙处理资料,甚至在长青班、福田班或是快乐学佛人的某一个小组中也能找到她的身影。

问洁溪师姐为什么愿意经常到云来寺担任义工,她以满足的笑意回答,“四众佛子共勉语里有一句话‘利人便是利己’,我除了在师父的书中获得启发外,做义工则是让我学习成长的机会。”她不讳言过去自己的脾气十分不好,直来直往的说话方式经常无意中伤害别人,也常为了一点小事而大发雷霆,家庭关系因此受到影响。然而,读了师父的著作,经常来到法鼓山薰习佛法,在潜移默化中有了不自觉的改变。

有一天,因为参与活动不小心误占了他人的席铺,而引起对方的不悦,这个小小事件却使洁溪师姐往自我内心深处观照,“我当时就想起师父的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其实,我的脾气真的很不好,我想当我发起脾气来时,身旁的人是不是也跟我现在的心情一样呢?”于是,她决心改变自己易怒、心直口快的个性,并且对师父的谆谆教诲“ 吾日三省吾身,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心在做什么。”因此,将“ 心不随境,是禅定的功夫。 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这句法语奉为圭臬。而她的自我改变,也改变了她的家庭关系,与父母、先生、女儿的相处更加和乐、亲密。现在,一家人不但彼此鼓励,也一同在学佛的路上携手并肩同行。

“我经常以师父心灵环保的法语提醒自己的言行举止,这一路走来,我想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在生活上的改变,因为我学会了检视自我、学会了将禅修的方法运用在日常生活中,清楚、放松、专注地活在当下。”这是洁溪师姐在访谈中,给自己的结论。我想,这应该就是身体力行实践心灵环保,而提升了自我人品的写照。

对我影响最深的心灵环保法语:

心不随境,是禅定的工夫;心不离境,是智慧的作用。──圣严法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