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弟子文库 > 佛经(大藏经) > 诸宗部 > 正文
无量义经序 萧齐荆州隐士刘虬作 无量义经者,取其无相一灋,广生众教,含义不赀,故曰无量。 夫三界群生,随业而转;...八大人觉经...梵网经序 夫宗本湛然,理不可易,是以妙穷于玄原之境、万行起于深信之宅。是以天竺法师鸠摩罗什,诵持此品以为心首。...
佛说梵网经菩萨心地品玄义 明 菩萨沙弥古吴 智旭 述 菩萨比丘温陵 道昉 订 夫道穷觉海。必称性以垂慈。教被群机...出自上海佛学书局《佛教念诵集》...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供灯仪轨...慈悲法华宝忏...
大乘义章卷第一(草书惑人伤失之甚传者必真慎勿草书) 远法师撰 义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义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净聚 五...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 夫大圣善教无方。应机随病非一。迷之者守迹...省庵法师语录 清 彭际清重订 省庵法师遗书叙 省庵法师遗稿。向有流通本。其弟子际本所录而正因刻之者也。其净土诗。...观心论疏卷第一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然论有序正流通。从初问佛经无量下去。至四月一岁有三纸半。论文并是序分。从问观...
大乘义章卷第一(草书惑人伤失之甚传者必真慎勿草书) 远法师撰 义有五聚(一者教聚 二者义聚 三者染聚 四者净聚 五...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卷第一 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佉罗帝耶山诸牟尼仙所依住处。与大苾刍众俱,谓过数量...庄严菩提心经...佛说戒德香经 东晋天竺三藏竺昙无兰译 闻如是: 一时,佛游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贤者阿难闲居独思:「世有三香,...妙法圣念处经卷第一 大宋西天中印度摩伽陀国那烂陀寺三藏传教大师赐紫沙门臣法天奉 诏译 如是我闻: 一时,世尊在大...法界图记丛髓录卷上之一 一乘法界图。合诗一印。五十四角。二百一十字。 夫大圣善教无方。应机随病非一。迷之者守迹...佛说长者音悦经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罗阅祇耆阇崛山中,与尊弟子千二百五十人俱,及诸菩萨、清信士...省庵法师语录 清 彭际清重订 省庵法师遗书叙 省庵法师遗稿。向有流通本。其弟子际本所录而正因刻之者也。其净土诗。...佛说优填王经 西晋沙门释法炬奉 诏译 闻如是: 一时佛在拘深国,王号曰优填。拘深国有逝心,名摩回提,生女端正华色...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钵,又称钵多罗、钵和兰等,是出家人常持道具之一,一般作为食器。其形状为圆形稍扁、底平、口略小。钵的材料,如铁...问: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是有护法神隐形保佑的,为何还会受到鬼神的骚扰呢? 大安法师答: 念佛人和受了三皈五戒的人都...龙树菩萨在其《听闻集》中写道:多闻能知法,多闻能远恶,多闻舍无义,多闻得涅槃。 何为多闻能知法? 一是广学多闻...总有一些平凡的人、平凡的事让我们感动。而那些发生的残疾人身上的故事,因为特别,我们不一定都能看得懂。但只要用...
大智度论问。若一切诸法空如幻。何以故。诸法有可见可闻。可嗅可尝。可触可识者。若无而妄见者。何不见声闻色。若皆...
放得下对外境的执着、攀附、依托,放得下一种嗜好、习惯,放得下身段、名闻、利养,都会因此放得下而发觉空间更大,...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修多罗翻契经,就是契合的意思,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
有位老太太去儿子房间找报纸,正碰上儿子回来。儿子刚谈崩了一桩业务,心情不太好,见母亲在自己床上摸索,生硬的说...
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当然是多善根、多福德非常重要的因;那怎么执持名号,一心不乱呢? 我们看下面的说明。以下...
佛经教人常行忏悔,以期断尽无明,圆成佛道。虽位至等觉如弥勒菩萨,尚于二六时中,礼十方诸佛,以期无明净尽,圆证...
业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愿力也更不可思议;众生心地无明,受无明支配,不得洞彻诸法实相,生心染污五欲六尘,因而造作...龙树菩萨为南天竺国一大富贵人家之子,于树下诞生,因入龙宫而悟道,故以龙树为名。龙树菩萨年少聪慧,于襁褓时即听...
【注音版】自誓受八关斋戒法
【繁体字】
上篇:【注音版】授居家二众八关斋戒简法 | 下篇:【注音版】沩山大圆禅师警策 |
佛说无量寿经卷上 我闻如是,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了...
无量义经
【注音版】八大人觉经
梵网经
梵网经玄义
【注音版】授居家二众三皈仪规
【注音版】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大悲忏)
【注音版】供灯仪轨
慈悲法华宝忏
大乘义章
法界图记丛髓录
省庵法师语录
观心论疏
大乘义章
【推荐】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
【注音版】庄严菩提心经
佛说戒德香经
妙法圣念处经
法界图记丛髓录
佛说长者音悦经
省庵法师语录
佛说优填王经
【注音版】佛母大孔雀明王经

出家人吃饭为什么用钵
受过三皈五戒的人,为何还会受鬼神的骚扰
听闻正法的功德利益
爱的表达有时不用语言

境随情起,识逐缘生

将一切追求与执取放下

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

随时都给父母好脸色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的方法

发露忏悔于净土法门最易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