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空」不能住「空」

智者大师说,我们修空观不能住。空观不是不能修,但是你不能执著在空的内涵上,不能以这个为究竟。如果你执著空观,就会堕落到声闻辟支佛,二乘人的境界中去。

这以下引《法华经》譬喻品来证明。《法华经》是佛陀开权显实,开三乘之权,显一佛乘之实,简单地说,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使令一切的声闻人发菩提心。这一段经文就是迦叶尊者发了菩提心以后,回忆他过去在做阿罗汉的心情,我们看看一个阿罗汉,他内心证得无生以后,是什么心情?我们看看就知道一个阿罗汉的心情了。

他说,我等若闻净佛国土,教化众生,心不喜乐。事实上,迦叶尊者他见到佛陀,七天就证得阿罗汉了。证得阿罗汉以后他也是常随佛学,经常依止在佛的旁边。当然佛陀也不是完全讲小乘法,偶尔也为菩萨讲大乘法,那些阿罗汉也在旁边听着,招呼着。但是阿罗汉听到大乘佛法,所谓的净佛国土,教化众生。

这是大乘佛法的两个内涵:一个是上求佛道,成就无量无边依正二报的国土庄严,这个是成就自利的功德;另外一个是下化众生,教化这些无量无边的如母的有情。佛陀有时候也讲这些大乘的不可思议的境界,净佛国土、下化众生,但是阿罗汉在旁边听到这样的教法,内心是什么心情呢?心不喜乐。对于教化众生的这种境界,对于成就法身,对于成就净土,我内心没有欢喜心。

为什么对于这样一个殊胜的境界,没有欢喜心呢?这以下讲出一个理由:一切诸法,皆悉空寂,无生无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因为阿罗汉的心情,他内心安住在一切诸法,皆悉空寂。什么叫空寂呢?就是他以毕竟空的智慧来观察一切法,无生无灭。没有这种生灭变异的有为相,因为从本性上来观察,一切法是不生也不灭。

不生不灭不是一句话,你把不生不灭念成一句话,那就产生自性执。不生,然后,不灭,这是两句话,这句话懂吗?不生,不灭,这是两句话。你把这两句话合成一句话讲不生不灭,刚好是一个东西不生不灭出现,那正是自性执。我们应该怎么说呢?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都是两句话,离开两边。你不要把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把它读成一句话,你要读成一句话,你又创造了一个法的自性出来,有一个东西是不生不灭的,那你这个就不是空义了。

就是说从毕竟空的角度,一切法是不生也不灭,不大也不小,而且是无漏无为。这个就讲他内心了,我内心就暂时安住在一个无漏无为的境界,所以我这样的思惟,不生喜乐。对于佛菩萨无量无边的“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不生喜乐。

我刚开始在学习空观的时候,也有这种心情。刚出家的时候修空观,我读《阿弥陀经》没有欢喜心,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排这么多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宫殿楼阁,觉得也不错,但是好像觉得说没有很大的欢喜心。我是后来读了《法华经》,慢慢慢慢另外一层地突破,再读《阿弥陀经》起大欢喜心,这种妙用,无量无边的庄严,而起大欢喜心。

所以说,如果我们刚开始修空观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人引导你从空里面出来,你真的读到佛菩萨的庄严,会像迦叶尊者的心情一样,这一切诸法不生不灭,无大无小,无漏无为,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当知若见无为入正位者,其人终不能发三菩提心。此即定力多故,不见佛性。如果你在这个地方,在这种毕竟空的大安乐的境界里面入了无为,以这个为究竟目标,你就证入了。当然这个证入就是阿罗汉位了,这个人的结果,就很难再发阿耨多罗三邈三菩提心了,就是定力多故,不见佛性。

我们菩萨道一路走过来,真的感觉到善知识的指导非常重要。一点的差错,那都不是三言两语能够弥补,那一差错就是百千万劫距离的差别。你看《华严经》,《华严经》对菩萨道的开示,它怎么说法呢?《华严经》说:

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

第一个是讲菩萨修空观的一个境界,菩萨是怎么修空观的呢?菩萨那一念心的清凉月,常游毕竟空,欸,你看他用一个“游”字。你看菩萨那个月亮,它在空性当中是活动的,不是安住的。这句话就讲得很清楚了,菩萨的清凉月是常游毕竟空,是在空性里面活动。所以他才有办法众生心垢净,菩萨影现中,才能够跟众生感应道交。月亮的好就好在,它在空中是活动的,它不是死死地咬住空性,它在空性里面游动。这个地方是给我们一个修空观的消息,不要错损菩提。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也不要因为,修空观容易堕二乘而不修空观,空观是三乘人必修的法门。智者大师讲通教,般若波罗蜜的空观智慧,通前通后,三乘共坐解脱床,没有一个菩萨不修空观能成就菩萨道,没有。你没有修空观,怎么安住你的内心呢?安住在自我?安住在自我你行菩萨道,诸多过失,那一定都是有漏的,那都是不及格。

没有修空观行菩萨道,修的善业都是不及格,人天善法。这句话就是说,空观应该修,但是不能执著。因为它是一个以无所得为方便。无所得的智慧是趋向于菩萨道的一个方便,依止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方便,来消灭我们的我执法执,是这个意思,可以修,但是不要错损菩提,这是证果的第一个功德。